栏目分类
科技创新支撑农业腾飞
来源:转载 作者:朝农化工 日期:2012/10/22 8:04:26 人气:
史俊庭
“要发展现代农业,必须尽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,必须把农业科技创新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。”
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马万杰日前接受《中国科学报》记者专访时说,多年来,在河南农业实现跨越式腾飞的过程中,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不可替代。
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
据悉,我国农业已经到了更加依靠科技突破资源环境约束、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新阶段。 “今后,靠继续消耗农业水土资源来实现增收已基本没有余地,靠继续增加化肥农药使用量来增收也难以为继。”马万杰说。
今年,河南省夏粮总产量再创新高,达到637.2亿斤,实现了夏粮生产总产量“十连增”,为夺取河南全年粮食大丰收、再创历史新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,进一步提升了河南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重要地位。马万杰告诉记者,这个骄人成绩的取得,离不开农业科技创新。
目前,河南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原经济区建设,河南省农科院按照河南省建设新型农业现代化中的现代要素,组织实施科技创新“四项行动”和“521科技支撑行动计划”,大力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支撑能力,用实际行动践行“两不牺牲”的庄严承诺,努力发挥科技创新在河南省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支撑、引领和推动作用,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作出更大贡献。
打造好品种、新技术
河南省农科院是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和排头兵,“十五”以来,通过省级以上审(鉴)定农作物新品种205个,其中国审(鉴)76个,国审(鉴)农作物新品种数量居全国省级农科院第一;申请植物新品种权96个,获农业部授权60个。
“河南省农科院在作物育种和新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。”采访中,马万杰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起来。
豫麦47、郑麦9023、郑麦366、郑麦004、郑麦7698等是河南省农科院选育的系列小麦新品种,这些品种不断刷新着河南优质小麦的单产纪录。其中,郑麦9023累计种植面积超过2.1亿亩,增产小麦42亿公斤,2003~2008年连续六年居全国种植面积第一位,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。
郑单958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年种植面积最大的玉米品种,引领我国玉米育种进入高密度育种时代,增产玉米270多亿公斤。2003年以来连续九年居全国种植面积第一位,2007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。
“棉花工厂化育苗无钵移栽技术”,被称为“棉花界的第四次技术革命”,它大大降低了植棉劳动强度,使工效提高了150倍,亩生产成本降低460元以上,被权威专家评价为“我国植棉史上继地膜覆盖、营养钵育苗、化学调控之后的第四次重大技术革新”。
“这些成果的取得,跟河南省农科院多年来一直坚持利用人才高地提升核心竞争力,以及构筑创新平台着力提升载体驱动能力是分不开的。”马万杰说。
强化成果转化
河南省农科院在强化科技创新的同时,更注重成果的转化应用。“十五”以来,河南省农科院常年组织200多名科技人员,深入全省80多个县(市、区)农业生产一线创建科技成果示范基地;累计示范推广种植农作物新品种80多个,推广新成果、新技术150余项,创造社会经济效益100亿元以上。
河南省农科院先后创建了安阳、驻马店、新乡3个国家优质小麦综合示范基地、80多个单项示范基地和10个现代农业、特色农业示范基地,平均每年创建不同类型的粮食高产示范方80多个。马万杰说,这些基地和示范方的建设,形成了示范作用,能够辐射河南全省的农业科技成果示范基地网,大大加快了优良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。
“在当前河南年种植面积千万亩以上的四大农作物(小麦、玉米、花生、大豆)中,我们培育的品种均占主导地位,并在周边省份大面积推广。”马万杰兴奋地说。
最后,马万杰告诉记者,河南省农科院还先后与安阳、驻马店、濮阳、新乡、信阳、周口、漯河、开封等市政府开展“院市”科技合作,组织实施了种植、养殖、加工方面的73个科技合作项目。先后与中粮集团、众品集团、永达食业集团、上海烟草集团等50余家涉农企业开展了多方位的科技合作。
《中国科学报》 (2012-10-22 A1 要闻)
网站首页 | 企业口号 | 发展历程 | 联系我们 | 销售网络 | 公司简介 | 意见反馈 | 友情链接 | 网站地图
版权所有:安徽朝农高科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皖ICP备08003166号
地址:安徽省宁国市港口生态工业园区 邮政编码:242300 办公室:0563-4802599/4180918 销售部:0563-4801088 供应部:0563-4803500